2018年以后,半导体全球化产业格局突生变数,原来的“比较优势为重,效率为先”朝着“产能本土化、供应链自主可控、产业链安全第一”的方向改变。 据探索科技网站9月18日报道,中国半导体也出现了变化,区域覆盖面变化。在2018年以前,中国国内出台专项集成电路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并且有明确集成电路产业规划目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只有6个,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安徽、浙江。而据芯思想统计,到2021年,把集成电路写进“十四五”规划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8个,相当于中国国内一半数量以上的省级区域都把集成电路作为重点方向(国内总共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2018年以前的数量增加3倍。 投资活跃度变化。据云岫资本统计,从2014年大基金设立到2020年,总共有1,527个企业获得融资。在这其中仅2018年-2020年,国内资本市场上就有961个半导体公司获得融资,可以看出近4年获得融资的半导体企业数量占据了接近2/3。 行业和产品覆盖度变化。2018-2019年中兴华为相继被禁,当时发现中国国内在桌面CPU、GPU、FPGA、AD/DA、滤波器、隔离和时钟芯片、高速接口、企业级SSD、数字全流程EDA等产品领域,以及在前道量测机台、离子注入机、半导体用四探针等关键设备领域都是缺失的或者非常薄弱的。而美国的打压,是面向大陆代工、设计、下游整机全产业链的,直接倒逼了中国大陆半导体全产业链被迫快速推动自主可控的进程。在没有技术储备的领域完成从0-1的突破,在技术薄弱的领域争取高端化高质量的提升。目前国内集成电路企业在所有关键产品大类上已经几乎全面覆盖,并且大部分主要产品上都有超过10家企业在竞争。 公司数量、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变化。2017年中国国内集成电路行业相关企业注册量是37,652家,到2020年底这个数据翻了一倍多到69,235,四年复合平均增长率超过30。2010年至2017年国内花了7年时间才拥有3万家集成电路企业。而由于中美博弈倒逼产生的内循环战略,直接推动了科创板的设立,资本入局带来的造富效应,相当于为整个行业加入了催化剂。根据信达电子数据,2017年中国半导体及元件行业企业38家,总市值4,464亿。而到2021年中国半导体及元件行业共有77家企业已上市,总市值共计26,426亿元,3年多时间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增长迅猛。 标志性原创性成果的变化。近年来半导体行业受压制,在传统技术路径上加速追赶的同时,中国国内也在积极布局新技术领域,“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被提到了极高的地位,也看到了原始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一点从ISSCC会议录用中国大陆论文的数量上能明显看出来。2017年这个会议一共收录全球208篇论文,而大陆只有一篇论文被录用,还是来自北京ADI。而2020、2021年,大陆+港澳入选ISSCC的论文总数分别达到了23篇和22篇,创造了历年之最。 建厂投资力度的变化。2018年以前中国在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上年度最高新增投资额不到800亿元人民币。而据芯思想的统计,截止2021年第二季度末在建未完工、开工建设或签约的12英寸晶圆制造线(包含中试线)有29条,相关投资金额高达6,000亿元,三四年间增长了超过7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