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美国导演的眼睛,在前来参观学习的美国工人的惊叹中,我们才有了一双“陌生之眼”,重新反思中国制造竞争力背后的代价。 钛媒体编辑丨张远 一部纪录片同时在太平洋两岸的中国、美国引发热议,实属罕见。 除了奥巴马夫妇作为幕后推手(电视剧)的“名人效应”之外,在当下这个“敏感”时刻,《美国工厂》的主题也刚好戳中中美两国民间舆论的G点。 这部纪录片全景记录了福耀玻璃在美国俄亥俄州开办工厂的前前后后,作为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最大投资项目,这个项目曾让中国媒体用上了“别让曹德旺跑了”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视之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一个注脚。 只有等到这部纪录片披露出福耀在美国遭遇的诸种阻力,关于美国制造与中国制造之间的差距真正落到实处,真切可感,虽然由于产业的特殊性,福耀的美国工厂对中国企业并不具备普遍的借鉴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记录片只反映了福耀的“中国式管理”与美国工人之间的冲突,却并没有解答福耀为什么要去美国开工厂。 曹德旺曾经在多个场合表示过“美国的税负比中国轻的多”,“美国的能源价格和运输、物流成本都比中国低,而人工成本在福耀的成本结构中只占20%。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汽车玻璃的运输困难及成本高昂,福耀若想服务美国汽车厂商,只有在美国就近设厂。
在工厂开工伊始,福耀和美国工人曾经有一段短暂的“蜜月期”,因为汽车产业破产而失业多年的工人感谢上帝为他们送来了工作,真诚地感谢福耀“一个曾经凄凉的社区,被你们给予了希望,给予了生命。” 然而好景不长,中国管理者与美国工人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大,为了让美国工厂和中国实现同样的效率,只能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美国工人,却被认为是“不尊重人”、“不遵循安全规范”,结果在通用安全工作15年的工人,在福耀就遭遇了安全事故。而在中国派驻的经理眼中,美国工人则是懒散无纪律,动不动就“撩蹶子”。
于是,曹德旺一开始就赶出门外(“我是很明确的态度,工会进来,我关门不做了”)的“工会”的幽灵又趁虚而入,美国工人开始投靠 “娘家”,在工厂内外举牌呼吁成立工会。 遭遇管理困境的福耀美国工厂10个月内亏损了近4000万美元。曹德旺坚决不愿向工会势力低头,而是大刀阔斧地进行了重大改组,办事不力的美方总裁、副总裁被辞退,在美国、中国都呆了20多年的刘道川出任总经理。 福耀花费100万美元聘请了劳资关系研究所,举办多场演讲来说服工人慎重考虑成立工会的后果,还针锋相对地在工人中发起了“vote no”运动。
同时,福耀恩威并施,一边通过在工人中安插眼线确认工会头目并予以清理,另一方面给所有的配合者以“时薪上涨2美元”的“甜头”。最终,在关于是否组建工会的投票中,反对派以压倒性优势胜出。 美国企业与工会斗争的两百年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加上管理者们特有的“中国智慧”,福耀在“中西经验”的加持下成功将工会拒之门外。 国内民族主义者会感慨这部纪录片中,中国企业以救世主角色拯救美国经济,看到中方员工更胜一筹的勤劳、高效;而美国至上主义者则会质疑中国制造业的“低人权优势”,指出中国企业在工人权益、劳动保障方面的漏洞。 “全球化”的拥趸看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美合作共赢、取长补短是必经之路。“反全球化”人士则看到,美国工人奋斗百年的权益因为全球化,被拉低到和中国工人一样的水平。 福耀在美国建厂更像是一场大型的“社会实验”,让美国工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抢走”他们工作的是怎样的一群人,是怎样的一套管理思想和体系。更重要的是,失业压力之下,早已失去昔日荣光的美国工人,已经没有能力打赢70年前获胜的那场“劳资之战”。 劳资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力量失衡,已经不是用文化差异、发展阶段可以掩盖,开到家门口的中国工厂帮助美国工人认清了全球化时代的“真相”。而最后,福耀成功地“改造”了从小浸泡在“工会文化”中的美国工人,这种改造比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渗透更彻底有效,触及灵魂。 中国的工人在本片中以懒散、低效的美国工人的反面出现,曾经输出技术和管理思想的美国人如今成了来中国取经的“好学生”。中国工人也不再去仰望美国同行,而是要用“咱们的智慧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因为我比他强。”这种角色的转换也可以解释中国近年来民族主义的高涨。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无论是班前例会的军事化管理,还是“领导叫我们做我们就做”的认真听话,整月都没有休息日的高强度加班,过年时的春节晚会与集体洒泪,都再熟悉不过。 福耀几乎是“中国式管理”的教科书,我们早已见怪不怪。只有透过美国导演的眼睛,在前来参观学习的美国工人的惊叹中,我们才有了一双“陌生之眼”,重新反思中国制造竞争力背后的代价。 就像NHK的纪录片让“三和大神”的生存状态被更多国人所知,《美国工人》展现了中国工厂既熟悉又陌生的日常,正如微博用户@洛之秋所说:很希望还有类似的外国纪录片跟进,让我们看看华为,阿里,京东,今日头条,新浪这些改变中国的“新型工厂”在生活的表里下究竟发生着什么。
而短短几分钟的结尾仿佛是对前面一个多小时的“戏剧性反转”。厂长引导者曹德旺在工厂中逡巡,一边走一边介绍“我下次要做的是把这四个人取消掉,我们希望七八月份的时候把这些人去掉。”听不懂中文的美国工人浑然不觉末日临近。 在即将席卷而来自动化浪潮之下,片子前面的种种东西文化之争、工会与资本之争、个人与集体之争,全都不再有意义。虽然用自动化仓促收尾有把问题“简单化”的嫌疑,但带我们的启示却不亚于《历史的终结》响彻至今的回声。(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丨张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