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表妹全家回国省亲,拖家带口的跨城来做客。 10年没见,除了皱纹多点,语气硬点,其他照旧,仍然是高傲得如同自己是星辰。 20年前,她出国、留学,在马里兰大学读博,专业是生物。记得,出国前,她给我打电话,叽叽喳喳地如同一只麻雀(电视剧)。那个时候,她刚在中国农业大学拿到硕士学位,而我呢,在一家日走下坡路的国企任职。 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走出国门的小表妹,命运规整得没有走出“想像”。取得博士学位、拿绿卡、结婚生子……就这样,小表妹留在了美利坚合众国。而小姨全家也因为表妹的缘故,有了不一样的气象。一张绿卡、一个博士学位,似乎就是她们所有的人生价值。 (二) 见了面,自然要寒暄一番。 最好的话题,除了说说“你胖了”、“我瘦了”、“没有变大样”之外,就是介绍下城市的变迁和各自的生活了。我告诉她,脚下的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新开通的地铁线、新规划的城区,还有不远处的那一座座地标式的高楼大厦。 小表妹的视线跟随着我的手势,变得迷茫和困惑。为了尽地主之谊,我还是友好地把话题切换到了孩子的教育。小表妹有两个女儿,老大十八,老二十四。大女儿今年要就读大一,学校已经申请过了,是马里兰州立大学帕克分校,坐落于美国马里兰州。 小表妹说,学校离家近,半小时的车程,当然还是会让她住校。这次轮到我迷茫和困惑了。在我的认知里,拿下生物学博士后的小表妹不是应该“视教育为王冠”,努力让子女拿下“一所常春藤”吗? 一所州立大学什么概念?美国公办学校与私立学校的区别是什么?如果对美国的教育体系有所了解,就会知道,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麻省理工、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无一例外都是私立大学。私立大学,不一定就是好的学校;但是,在美名校,却基本上都是私立学校。 我沉默了片刻。在脑海中换算教育边际效益:一个国内学生申请到了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杜克大学、耶鲁大学的学位,所获取的专业研究、业界导师资源以及校友资源;一名土生土长说着ABC的华裔后代,父母不是名校的校友,父母也没有多余的钱捐助给私立学校,依靠正常的申请程序拿到了公办学校的学位,所获取的专业研究、业界导师以及校友资源,两相对比,谁更有优势?谁更有前景? (三) 带着小表妹和表妹夫坐地铁,新开通的地铁站台干净、整齐,设备、设施明亮。小表妹说,纽约的地铁站,很旧,很脏。 这个我知道,因为,不久前,我刚从纽约回来。但是,我不想说。 小表妹说,她们全家前段时间刚从日本回来,在日本,没有什么好吃的。我笑了笑,觉得日本的寿司以及乌冬面还是不错的。 小表妹还说,几年前,她们搬了新家。当然,新家的地址还在马里兰州,这个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属于大西洋海岸平原的州,别名是“自由之州”的地方,人均GDP(2011年)5万多美元的地区。 突然,我不想说什么了。 在美国,小表妹和表妹夫一家应该属于中产阶层,有房、有车、有稳定的工作,但是,美国的中产阶级与中国的中产阶级到底、是否有着天与地的区别? 我没有问她,会不会考虑学区房?有没有为教育焦虑?为中年职场焦虑?为父母的生老病死焦虑?为女性的健康焦虑?但是,至少我可以看出来,生活在美利坚合众国,她并没有活得像她所展现出来的“如同一颗星辰”。 如果说,拿绿卡可以被视为一种“成功”,那么,这种“成功”是不是太短暂?何况,这样的成功又能波及到几个人?饭桌上,小表妹还在重复着前段时间的日本行,说着日本没有什么好吃的,又似乎是无意地说起“Twitter”。推特的英文发音,从她嘴里说出来,轻盈得如同飞羽。 早起,赖在床上翻看手机。一篇推文把韩寒和郭敬明做对比(经常拿来做对比),文中说,韩寒追逐的是热爱,而郭敬明追逐的是金钱与奢侈品。因为热爱,韩寒为了写作,放弃了学业;因为热爱,为了赛车,充弃了写作。 “不计代价,孤注一掷”。他是韩寒,出生于上海,有着一位作家的父亲;而郭敬明来自于四川自贡,用了几年的时间,打造出了自己的文学帝国、买下了汤臣一品,将身份证上面的地址由自贡改成了上海静安区。 所以,不用吃惊郭敬明对于明星、对于奢侈品的追捧。因为,骨子里生来没有的东西,总会在日后追随着你。 在小表妹的眼里,绿卡不仅是美籍华裔的身份证明,它还是一张“成功通行证”。至于,美国中产阶级与中国中产阶级,两者到底有多大的不同?多大的距离?反倒不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