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来临,却突然饥肠辘辘,满怀期待地打开你家的冰箱门,空荡荡的冰箱却只是散发着冷气。 有没有幻想过有一只冰箱永远塞满了美食?
这也许是真的。
前些时,上海西康路上突然被放了一只红色的冰箱,里面不仅装满了食物,冰箱的顶头还写着一行大字:“食物免费领取”。 它被放置了168个小时,这些时间里,你猜发生了些什么?
这是一个叫做“绿洲公益”的公益组织仿照国外流行的“分享冰箱”而发起的项目,最先是在上海一个小区里推行,西康路上的这只冰箱来自旁边饭店老板。
老板一直对饭店里被浪费的食物感到可惜,同时又很认同国外食物银行的理念。于是他主动联系“绿洲公益”设了一个冰箱,主要目的是希望大家把自己多余的安全的食物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们,进而也为环保事业出一份力。 9月28日起,分享冰箱正式开始工作。
食物一部分来自店内多余的食料,平均每天供应20-25份炒菜,此外也有一部分是他自行联系到的爱心企业,免费将一些即将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如月饼、糕点,放进冰箱。 头半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来取食物...陆陆续续的,不少路人停下来好奇地看一看。后来,饭店上午放的食物1个半小时会被领取光,下午放的晚上8点前就领光了。
几乎没有哄抢,没有浪费。 每个人都只是安静的打开冰箱领走食物。 他们有建筑工地的工人。 也有回收废品的流浪汉。
当然也有我们意料中的大妈阿姨拿多的。 不过饭店运营期间,站在门口的服务员会照看这个冰箱,他们会友好地提醒他们按需领取,留一份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一次,来取食物的是对面工地的保安,是个中年人,很腼腆,得知可以免费拿后就怯怯地拿了一份,志愿者说每次可以拿一份,不要多,也可以告诉有需要的同事。后来工地部分农民工经常来拿,但也从来不多拿。
“他们每天只有15元餐费,每个月仅仅只有3000元工资,周围最便宜一顿饭也要二三十元,但这些人来这领取食物从来不多拿,按照他们的体型,这样的一份食物完全不够吃。”
有个上海阿姨每天都高高兴兴地来取食物,每次只取一份点心。她说,儿子很开心。志愿者一直以为她是附近居民。有次聊起来,才发现她是特意从外区坐公车过来的,儿子已经成年有智力障碍,老伴去世早,自己身体不好,退休工资也很低。冰箱里的点心,是他们母子平时不舍得买的。 孤独是志愿者对冰箱放在外面最大的感触。孤零零地在那里,空空等待食物被放进来,也孤零零地等待那个真正需要它的人来光顾。
一个妈妈带着放学的孩子经过分享冰箱,问清情况后,给孩子认真讲解,然后在冰箱前留影,希望让她们记住这个时刻。并且让孩子每人领取了一个月饼,说让她们懂得受助和帮助别人的道理,并且说以后家里有过剩的食品一定让孩子拿过来送到冰箱。 西康路饭店的老板说,他在考虑把放置食物的时间从一天两次增加到四次。虽然没有哄抢,但有时也会面临冰箱里食物稀少的情况发生。
虽然分享冰箱的概念很美好,但前期也出现过一些问题。 观察者网注意到,运营之初,有媒体报道称“分享冰箱”供不应求,食物放进冰箱后,几乎10分钟就被扫荡一空,有时甚至出现了一人多拿、一家人一起来拿的现象,就连长宁、徐汇区的居民也都闻风而来。 但几日后,上海电视台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问题已经得到改善,当日“分享冰箱”首次投放的食物花了3小时才被拿光。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防止多拿浪费等现象的发生,近期“分享冰箱”前特意安排了志愿者,以提醒拿取食物的人按需拿取,拒绝浪费,未来也将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包括与捐赠企业合作不断完善食物的供给等。 下一台“分享冰箱”将会在长寿路上的海底捞亮相。同时,为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部门也会参与进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这就是生活吧,在一只免费冰箱旁边,有人捧着一只小小的点心,充满疲惫与艰辛的脸上,浅浅映着暖暖的昏黄的灯光。 可也有在某地食品仓库周围,大批量积压的过期变质食品,暴露在路边臭哄哄的垃圾场上。路过的人们争相抢捡,甚至在一片狼藉中吃起来。
你会把快要过期的食物放进这只冰箱里,让有需要的人来取食;还是任由浪费的发生,暴殄天物?
这不仅仅是一种选择,更是生活的面相的一种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