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卑贱,在贫民窟里长大,可是他的生日却被自己的国家法定为节假日。 他常年沉溺在毒品里,却用一己之力换来了全国的和平,甚至被称作“仅次于上帝的人”。
他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把一个充满犯罪、贫穷的殖民地小国下里巴人的音乐,变成了全世界最主流的音乐形式之一。 他叫鲍勃·马利,他的头像被印在了全世界人民的T恤上。
鲍勃·马利出生在1945年的牙买加——一片远离英国本土的殖民地。他的母亲是个女仆,父亲是个白人糟老头。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在贫民窟里,小小年纪的他,不仅每天要忍受饥饿的折磨,还要学会怎样在层出不穷的混乱、犯罪中活下来。 14岁那年,他离开家,想在音乐方面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虽然这个少小离家的孩子天赋异禀,可是音乐之旅毕竟是痛苦而漫长的,在经历了数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他才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组建乐队。
鲍勃·马利和乐队 那个时代里,“土里土气”雷鬼乐常遭到主流音乐市场的白眼。虽然经历了乐队不被待见,唱片公司倒闭,这个来自贫民窟的孩子依然相信,这种传承自家乡的音乐,一定会被更多人接受和喜欢。 上帝最终还是眷顾了他,1972年,他推出了《Catch a Fire》和《Burnin'》这两张专辑之后,雷鬼乐一夜爆红。有人说,他们用贝斯和鼓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特别是那首传世单曲《I Shot the Sheriff》被克莱普顿翻唱后,更是史无前例地打入英国排行榜冠军。这无异于给了傲慢的主流音乐圈一记响亮的巴掌! 在此以后。鲍勃马利的道路可以说是势不可当,不仅出新专辑,更有无数人给他张罗着世界巡演,他的歌迷自称无比狂热,自称信徒。
虽然他的歌是以牙买加本土音乐作为根基,但歌里唱得大多是反歧视、反暴力、宣扬爱与和平的政治宣言。正因为如此,他的歌不仅受到本国人民的喜爱,在全球的有色人种群体和第三世界国家中也得到了空前的欢迎。 但他没想到,这一切会招来杀身之祸...
1976年,牙买加的人民党和工党掀起了新一轮的选战,国家在双方在争执不下中趋近分裂,国将不国。暴力杀戮,纵火豪夺,牙买加人民在混乱中已经杀红了眼。 鲍勃·马利将一切看在了眼里。为了缓和国民之间的矛盾,他决定举办一场免费的音乐会,用音乐化解仇恨,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微笑牙买加”。
微笑牙买加 然而就在这场音乐会举办的前两天,他连同妻子还有经纪人在家中遭到了暴徒的枪击。鲍勃·马利胸口和手臂伤得很重,鲜血顺着衣角流满地板,马利的妻子和经纪人也结结实实地挨了枪子,随时都有休克的危险。 万幸的是,三人算是死里逃生。所有人都认为,他应该屈服了...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两天后他站上了音乐会的舞台,面带微笑,眼神坚毅。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那些试图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糟的人都没有休息一天,那我怎么能够停止歌唱呢?”那天,约八万人到场,鲍勃马利站在台上,宛若基督,向饱受疾苦的国民唱出了自己的心声:“起来,站起来,为你的权力而奋斗!起来,站起来,不要放弃战斗!” 虽然这次音乐会取得了空前成功,但是力量毕竟有限。1978年,原先的政治斗争已经激化到内战的边缘! 鲍勃·马利不愿看到人们自相残杀的惨剧发生,他重回枪林弹雨的牙买加,举办了另一场里程碑意义的演唱会——“One Love Peace”。
那场演唱会上,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他将人民党的总理和政敌工党的手握到一起,并高举过了头顶。用这一动作告诉国人:混乱结束了,明天将是新的一天!
鲍勃·马利从未停止为第三世界人民发声,他去了非洲,他把那里称作自己的“精神故乡”。非洲并不是他预想的美丽净土,在那里他亲眼见到了连天的战火、横飞的尸肉,还有无恶不作、拼了命压榨掠夺的白人资本家。 为此,他单独创作了可能是他最伟大的专辑《Survival》,他愤怒地呐喊:“你怎么还能坐在那儿?告诉我你应该在乎这些!”
1980年,身体日渐恶化的鲍勃·马利开始了他最后一次欧洲巡回演出。台下的观众的眼里,台上这个面容沧桑的黑人已经不再是一个歌手,或者摇滚明星,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他们称他为“仅次于上帝的人”!
鲍勃·马利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1981年,他躺在医院的病房里,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最后的日子里他写下一段话:“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完成了工作,飞回了故乡。” 往日如昔,手泽犹存...
也许他真的飞回了故乡,谁知道呢。从那个带着雄心壮志离开家的小少年,再到魂归故里的艺术家,他的一生更像是传承的一生。他接过了先辈的音乐,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再把它交给后人们,希望可以以此化解仇恨。 所以当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雷鬼就是大麻,鲍勃·马利仅仅是一个瘾君子的时候,不得不说这真是一种悲哀。 在2013年,第55届格莱美颁奖礼的现场上,鲍勃·马利的儿子利奇·马利和蕾哈娜共同演绎了其父亲名曲《Could You Be Loved》。那一刻,我才发现,“传承”二字从未离开。 “选择你爱的生活,爱你选择的生活。”他的父亲若是看到了这一切,大概也会很欣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