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仅有巨大的商业潜力,而各行各业的成功故事似乎都需要在中国的土壤。环保、电脑科学、法学、会计、金融甚至室内设计,美国留学生发现在中国的职业前景优于美国。 配合“十万强计划”建立“Project朋友”的张虹琳表示,美国人东渡中国不论原因为何,但都需要下很大的决心。她因为返居马来西亚探望病重的父亲,调整人生方向,决定辞掉在美国大公司的工程师工作,去北京清华大学学习中文,并在中国推动环保等公益事业。张虹琳表示,虽然收入减少,但她在中国从事公益的价值不可估量,而她在中国具有活力又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奋斗,更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张虹琳表示,希望留学中国的美国学生最大的困惑可能是“中国经验”到底是什么?留学中国将如何影响职业生涯规画以及在中国生活会遭遇何种困难。 有鉴于此,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张虹琳利用其在中国创立的金桥基金会(Golden Bridges Foundation)资源,架设网平台,邀请曾在中国生活和学习的美国人分享他们的经验,不仅为后来人提供导引,也为“曾在中国求学的美国人搭建社交网络”。 杜克大学毕业的章志竹的父母分别移民自台湾和香港,他能说中文,大学毕业后曾任职于美国媒体公司,但对职业前景并不乐观。1999年他申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一方面希望能提高中文能力,并在中国寻找工作机会。由于超强的中英文双语能力,从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毕业后,他很快找到外媒在中国驻站的工作机会,在北京、香港、上海近10年,并在北京购置房产。2009年,他返回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读工商管理,但职业规画目标仍在中国,因为“中国的机会比美国多”。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学生招生官员哈德文(Devin R. Harmon)表示,过去几年,申请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华裔学生逐渐增多,今年申请的美国华裔学生有10个,加拿大华裔学生有两个。“华裔学生返乡寻根,也追逐他们的中国梦,许多人毕业后能够进入知名跨国公司和机构工作,比留在北美机会多,也更能发挥个人能量。” 2011年修得中美文化中心硕士学位的华裔学生黄彤威今年在毕业典礼上代表美国学生发言,他说,到中国留学前自以为已经很懂中国,但到了中国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在中国生活和学习两年,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有了更深了解,也更明白自己未来的奋斗方向,“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职业”。 世界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