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湖华人网
地产经纪 Lisa Chou
地产经纪
地产经纪 李德军Roy  Li
吴泽宇律师事务所
北美华人新生活
许鹏牙科诊所
万通电讯
金房地产
地产经纪  Dennis Xu
第一阳光地产经纪公司
会计师 Tony Zhang
广告招租
广告招租

圭尔夫华人网 - 圭尔夫(贵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海归中国梦:海归圆梦路先跨四道槛

2011-7-5 03:36| 发布者: dancingfish| 查看: 79729| 评论: 0|原作者: 佚名|来自: 华人网

身在美国,华人们为实现美国梦而艰苦打拚。而时下华人圈子中流行起中国梦,「中国机会更多,应该回国发展」成为华人圈子的热门话题。但曾在哈佛、耶鲁学习、并了解中美两国社会的着名社会学家袁岳认为,中国梦虽然吸引人,但圆梦要过四道槛,做出选择要三思。

首先,要了解中国机会的实质。袁岳说,中国确实有很多机会。「美国社会成熟度高,这就造成机会总量少很多。在美国,市场已经成熟,创业门槛较高,不得不在缝隙中找市场。而在中国,普通的商店也可以连锁到上市。美国虽然有脸书、推特的成功故事,但新媒体网络公司的中国同行的成功故事量比美国就更多了。」但中国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而机会往往就在这些不规范的地方。习惯了国外规范化操作的海归该如何看待国内的不规范,将是他是否能回国发展的首要条件。

第二,要了解你的社会适应度。在袁岳做主持人的电视栏目「头脑风暴」中,一位海归说,真正成功的海归,100个中也就只有一、两个。显然,中国梦并非属于所有海归的。80后留学生,因缺乏国内工作经验,大都不能立即实现;而在海外生活了十多年的华人,渐渐与中国疏远,回国很难再重新融入。但一些在国内成长,对本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去海外留学,获取系统的知识,这类在国内有根基和经验的海归则较受欢迎。可见,实现国内发展抱负,往往与其「是否了解中国社会,是否适应中国社会」挂钩。海归们都需要适应什么呢?袁岳指出,在国内发展要有政策水平,说话要有分寸。让各方满意最难,有人十年也学不会。

第三,要有社会资本。袁岳走访一些地方的科技园区发现,有些海归自恃有技术,但找起其它资源却颇费周折。其实并非没有其它资源,而是他们不会找,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关系」,成功的海归需要有社会关系支撑。在中国社会,教育往往能够让一个人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因而走出底层到中层。然而,如果希望再上到中高层,则需要有足够的社会资本,俗话就是「人是要混出来的」。

第四,要有信息灵敏度。海外华人了解国内消息的渠道单一,对于商机的把握没有温州人灵敏。现在国内流行高端精品酒店,而一些海外华人拥有成熟的酒店管理经验,他们可以回国施展才华。然而现在的高端精品酒店却是一些不懂酒店管理的商人经营的,他们因为信息灵敏度高而抢占先机,后来的机会就不多了。

袁岳表示,这么说似乎是在给希望回中国发展的华人泼了冷水,但实际上可让海归们施展才华的地方却越来越多。国内几百家上市公司,他们发展壮大,需要大量有海外背景的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了解规范化的管理,可以帮助中国本土公司与国际接轨。不过人才竞争很激烈,海归们需要度过四至五年的适应期。

当然,还有别的成功路径:有的人在国外学习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到跨国企业的中国公司任高管,最后出来自己创业或者做投资公司的合伙人。谷歌中国的前掌门李开复就是个中翘楚。

美国梦转为中国梦 20多年前一个简单的「美国梦」,让方云华踏上了美国的土地;20年后,方云华的「美国梦」让他开始了「中国梦」。当初只想来美国进修,经过多年的观察学习,融会贯通之后,方云华今天已成为中国各地争相邀请回中国教学的对象。

「我是1988年来美国的」,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浙江美术学院,方云华来美国的想法很简单:「想来学点西方艺术的技法和观点,看如何与东方的艺术结合起来。」方云华在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之后,进入设计公司做设计工作。

「在美国学到西方对艺术的观念,和不同的想法」,方云华认为在美国,对西方艺术认识又深刻了许多,也将东西方艺术相同和不同之处作了比较。「我了解到,不论东方还是西方艺术,都有它发展的轨迹,是一步步由人根据先前的基础所创作出来」。方云华逐渐体会到东西方创新发展的过程。

中国也教美术史,以及各种画派,但方云华说:「在国内对西方艺术的体会,和来到美国长期居住的实际感受,毕竟是不一样;几十年前中国也没教如何创作。」

最近几年来,方云华每年都有十几位学生因为绘画作品优秀,申请大学时得以进入名校。「这完全是偶然开始的」,大约从1994、95年开始,有几位朋友请方云华教他们的子女作画;他在硅谷的教画生涯,就从这几位学生开始。

「起初学生自己将画作拿去申请大学,结果申请到名校」,方云华记得学生名字是金晶。「大约在97、98年,有天晚上金晶的母亲来敲我家门,兴奋的说『录取了,录取了!』」原来还不只是一家大学录取,金晶获得哈佛、史丹福、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四所名校同时录取。「当时金晶申请学校时,全都附上绘画作品。」

这给了方云华很大的震撼,但这只是开始。连续很多学生都凭着画作申请到美国着名大学后,方云华发现到另一个特别现象:功课好的学生不一定进入名校。

「在学校成绩并不一定是最顶尖,□比前几名的同学进入更好的大学,」方云华找出原因,结论是「美国大学看的是申请学生的潜力、创新力、观察力、想象力、分析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至今已有百多位学生进入美国各大名校,并且每年有学生获得世界性绘画比赛名次,这样的丰收成绩引起中国的注意,有多处邀请他回中国传授创意之学。「因为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创新人才。」方云华表示,当初他抱着寻梦、圆梦的心情来到美国,现在作的却是「中国梦」,就是希望能为中国培养更多具有创意的人才

人脉是王道中国梦可追

美国金融危机后本土雇主雇用外籍员工意愿下降,同时中国大陆经济崛起,吸引越来越多留学生归国寻求发展。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留美人员有10万8000人归国,2010年底增至13万4800人。对于有些海归人士而言,「中国梦」则意味着可以借助在中国已有的经济根基及社会人脉,在更短时间内取得比在美只身打拚更大成功。在另一些海归或计画海归人士看来,「中国梦」是一个带有浓重的情感依归、文化认同等主观色彩的梦想。

Mike盛的父母是江浙私营企业主,Mike从浙江大学金融系毕业后进入奥斯丁德州大学攻读MBA,2008年拿到学位。Mike在国内没有正式工作经验,虽有名校学位,但按国内就业市场普遍标准,起薪几乎不比应届大学毕业生高多少,月薪5000元左右就算碰顶了。

但Mike从未打算过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攒经验或定居美国,「为了一张绿卡在美国熬五年甚至更长,不值得」。父母动用人脉,轻松安排Mike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在杭州的分行,打算等他拓展一定人脉后,逐渐将企业移交给他管理。2010年夏末,在父母雄厚的财力支持下,Mike与一位高中同学投资创办了家用自来水净化器销售公司。由于打通多个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关节,订单很快纷至沓来,公司业绩相当红火,Mike俨然成了一位「小老板」,而当初先后申请到美国学校的同学多数仍在大洋彼岸拚学位、等绿卡。

Mike更透露,在美国一所非名牌大学拿到电子工程硕士学位的高中同学同样以「零工作经验」海归,并组建了一家科技公司,通过在政府部门任职的表亲专门承包会展多媒体项目后再外包给「IT民工」,一转手每个项目就有人民币数百万元的差额利润。

Mike说,就能力、智力而言,自己「不一定比其它出国的人强,但胜在国内有关系」,无论进机关、企业还是高校,学历固然要看,但人脉「总归是王道」。

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Sharon施抱着「美国梦」进入南加大攻读东亚研究博士。Sharon期望中的美国,应该是像好莱坞电影所展现的一个高度现代化社会,她也打算取得学位后在美执教,但踏上美国土地后却发现一切并不如期望中那样美好,而学术路更是要经过漫长的博士后、攒paper、熬tenure等诸多环节。

Sharon拿到硕士学位后决定退学,与毕业于史丹福大学计算机系、自主创业的老美男友Ben结成连理,移居硅谷,婚后一年便有了一个漂亮的混血女儿。在不少新移民眼中,Sharon几乎已经实现了大半个「美国梦」。但如今Sharon最大的梦想却是「移民中国」。何以会出现「美国梦」到「中国梦」180度大转变?Sharon表示,正是「因了解而分手」。

Sharon的「中国梦」很简单,「找一个有人气、有人情味的社会环境,每天晚上出去散步,和熟人聊聊,逛地摊、做公交都能碰到人,人挤人也是乐趣」。亲情依归也是一大因素,回到中国「更容易照顾到独居国内的母亲」。

Sharon甚至为女儿也构筑了「中国梦」,「在中国念书,上小学、中学,如果(孩子)愿意还可以在国内念大学,体验国内大学校园的集体生活,结交学生时代才能结交到的朋友」。至于近年来闹得沸沸扬扬的食品安全、社会稳定等问题,Sharon却认为毋需杞人忧天,「我们自己在国内生活了20多年,现在不也挺好么?」

但2009年浙大海归博士因校方一再撕毁最初承诺,而跳楼自杀的事件,给不少人的「中国梦」蒙上阴影。北大化学系毕业后进入史丹福大学读博的Henry黄明年即将毕业,正在考虑归国谋求教职、以便就近照顾父母的Henry表示,目前不少单位在海外招聘或者面谈时,开出的职称、启动资金、住房、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条件都相当不错,但他更担心回国后用人单位不会百分百兑现承诺或日后生变。

与本土毕业生在国内就业市场上逐渐缩小的竞争优势,也让海归们的「中国梦」变得更严峻。据一项针对6784名海归人士的调查显示,月薪期望值在3000至5000元的海归占比例最高,接近三成,5000元至1万元的占1.5成。

对于网络上流传中国梦「不外就是在大城市拥有一套豪宅、一辆豪华轿车、一份光鲜体面的事业」,毕业于华东师大英语系、在克兰生大学(Clemson U.)取得传播学硕士的Cici陈惊呼「不可能」,「在一线城市买一套经适房(平价楼)、一辆代步的QQ车、一份能供得起房和车的工作」才是现实版本的中国梦。

Cici去年归国后,找了一个多月的工作、投出无数份简历,才被广州一家留学咨询仅以人民币4000元月薪聘为英语培训讲师。

人只有一生刘明海归打造企业江山

原定居美国首都华盛顿,在美国IT业为人作嫁16年后,刘明看好数码及网络电视芯片开发市场前景,2005年投入海归潮返中创业,短短五年,由他领军创建的北京晶宝利微电子科技公司目前已居中国微电子科技业前五大。从过去的「华府居民」到今天的「华府过客」,刘明的海归经历,正是美中经济消长的缩影。

刘明在晶宝利上轨道后,2008年再创以提供整体无线上网解决方案为主要业务的北京热点联盟科技,两企业员工共约150人。目前刘明除了担任两企业董事长,也是中国「千人计画」审查委员,名列中国国务院创业华侨华人百杰之一、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及中关村优秀创业留学人员。

1986年来美留学,赶上卫星科技研发高峰,刘明在短短三年内攻得维吉尼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并顺利进入职场,在不同的公司、国际组织曾参与第二代卫星电话、全球宽带传讯等几十亿美元的项目开发,也见证美国遭逢九一一事件后民生与国防科技的起落变迁,刘明对市场讯息的掌握、从技术到管理的励炼,学到了全套的组织与管理方法,对他后来的创业积累了充实的资本。

创业前是美国Aegus的COO,刘明说,包括自己太太在内,在决定海归之际,很多人都不明白他为何肯舍弃「在美坐高位、拥高薪」的安稳日子,而为自己选择不可预知、充满挑战的未来。

「人只有一生!」在美国科技界打滚多年,这五个字始终盘旋刘明脑中,再努力也不过「从打工仔变工头」。不甘一生到顶只当个工头,刘明带着一群和他一般背景的「白领工头」,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打造企业江山。

喜欢尝试不同运动的刘明,谈起企业常以球队做比喻,他认为,一个球队有球星很好,但更重要的是团队,他常挂在嘴边的创业成功四要素「团队、市场、技术、资金」,第一要紧的就是团队。

刘明的创业伙伴包括董旭、马明、于燕斌,都在美硅谷等高科技城工作超过十年,对集成电路设计有丰富经验,团队的实业经验更覆盖了无线通讯、电缆电视、移动电讯、卫星传播等。

「IT科技业,团队比资金来得更重要」!刘明认为,有了技术与团队,又能抓住市场脉动,资金自然源源流入。晶宝利微电子成立于2006年3月,以高清数字电视集成电路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主要业务,抢攻芯片市场,逐渐累积商誉,国际资金先后为晶宝利注入1800万美元,让晶宝利在短短几年间即占该产业鳌头。

常以「下过乡、当过兵、做过工、任过教」调侃自己多姿多彩的前半生,苦尽甘来的工头终于圆了老板梦,刘明在公司步上轨道后,一年多前交出总裁重任,目前只任董事长,给自己和家庭更多时间外,仍不改其求新求变的本性,继续为一手创立的企业探索机会。

一个多小时的访谈,刘明谈起创业历程,不疾不徐,一派神闲气定,只有提到家人,尤其是独生女,眉宇间才露出掩不住的骄傲。刘明独生女刚以优异成绩自杜克医学院毕业,已获UCLA医院眼科实习医师机会,并将和同校学长踏入结婚礼堂,这趟回美,除了和北美学人分享海归成功经验,最主要目的就是参加宝贝女儿毕业典礼。

「海归归不归?得视自个儿的状况」!常常,家人得跟着牺牲。刘明的妻子原在美国联邦科研机构有份安稳的工作,为了刘明事业,两度辞职,一次移往伦敦,一次则是迁回中国,家庭和个人事业连根拔起。

「用已经得到的机会,创造另一个机会」,一个温馨的家、一个支持他的妻子,刘明认为,就是自己不断创造机会的最大后盾。

海鸥变海龟心动不如行动

美国IT荣景不再、金融市场泡沫化,最具竞争力的实体经济汽车工业也日落西山,企业为了瘦身节流,外包取代内雇,蓝领白领都被卷入失业潮,旅美多年的华人此时回归是否为时已晚?

十多年来为美中架设人才媒介平台的尤伟顺认为,中国经济从沿海现已发展至中西部,他估计高速发展至少还会持续二、三十年,有心海归者「心动不如行动」。

刚刚在维吉尼亚州闭幕的第十届「北美洲中国留学人员高科技项目暨人才交流大会」(简称「北美留交会」)会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中青壮华人明显多过职场新鲜人,几位成功海归人士的经验分享,更让与会者听了跃跃欲试。

「北美留交会」主办单位「北美洲中国学人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尤伟顺指出,像他一样早期留美的学人在过去十年回到中国都免不了有种失落感:他们在中国留学大门刚开时,是中国最出类拔萃的一群,在美奋斗几年后经济收入或社会地位上,都比留在国内、没有出国同学强;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不论在社会地位上,甚至在经济收入上,留在中国的不少同学却远远超过了自己。

中国经济不断高速增长,海外的优秀留学人员在失落的同时却还在「归与不归」之间踟蹰,尤伟顺分析,有社会、家庭婚姻、经济风险、历史等原因。

他提到,西方媒体对中国阴暗面的过分渲染与报导,如人权、官员腐败、食品安全、盗版与政治体制等问题,让部分留学人员觉得中国是一个可怕的社会,回去不得。而部分在海外有稳定的工作与职业的留学人员,破釜沉舟做出海归决定,通常也顾忌风险太大。

尤伟顺认为,中国目前最高领导人两届十年一换的政治体制,已是中国五千年来最好的政治体制,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功、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已是明证。至于在发展中出现高房价、食品安全、贪腐等问题不是主流,而仅仅是管理上的支流问题,中国政府已有整顿的作为与决心。

人才断层,是海归回国创业常会面临的一个瓶颈,海外中阶管理与技术人才挖角不易,就是卡在家庭与子女教育问题。「怀抱雄心壮志想海归者,十个里头有八、九个太太反对!」尤伟顺说,海归需要决心之外,也绝对需要太太的配合,为了子女教育而「内在美」也许是折衷,但长期分居,对婚姻是极大挑战。

至于经济风险的问题,尤伟顺建议海外学人可以根据自己目前就业环境与生涯前景做出有利规画,如暂不辞去现职,前往中国进行几次短期考察,或进行一、两项短期项目合作。他以获得本届「杰出海归创业奖」的北京晶宝利微电子科技公司董事长刘明为例,他在动身海归以前已先进行项目合作,几年后时机成熟,且估算国内已无生存危机时,再辞去美国的工作。

尤伟顺建议有心创业者的另一途径,是先在中国寻得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如大学教职,然后再伺机创业,原居华府的周怀北即是先担任武汉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几年后,看好市场与投资前景而陆续在江苏、上海都开办软件公司的成功案例。

「现在全国各地、各省市都在组织代表团到美国去招聘人才。是否海外人才,尤其是优秀人才都已经被招完?」今年3月一个浙江城市市委组织部部长所提的疑问。

根据人才研究专家王辉耀多年追踪研究,中国改革开放30年,留学人员超过200万,海归的却不到70万,海外人才库仍是中国迈向下一阶段发展不可放过的浩瀚宝库。

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员、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组部国际人才战略研究组组长王辉耀指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掀起新一波的海归潮,2008年约有5万人回国创业或就业,2009激增至10万,到了去年超过13万。

「如果中国还像20年前我出国时的景象,肯定没人想回去」!尤伟顺认为「经济决定一切」,现在的中国不可同日而语,在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美国却还得10至15年才会恢复荣景的反差下,他预估海归热还会持续20年至30年。

「机会肯定是有,成功与否则视人而定」!尤伟顺说,意气风发加入海归创业潮,没几年却铩羽而归的例子也有,据他观察,失败的关键不在外在环境,而是自己本身。

尤伟顺表示,留美学人通常技术不是问题,创业踢到铁板,要不没掌握好市场动向,要不欠缺沟通技巧、合作团队,固执己见而缺乏弹性也是创业者大忌。

为了便利中美交流作业,尤伟顺曾于1997年在上海设立办公室,聘请专人负责中国地区的联系工作,「遥控管理没多久还是出了问题」。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严重管理危机,尤伟顺没多久便关闭了办公室,自己也初尝「海鸥」教训。

「做媒」十多年,为中国输送成千上百的海归人才,尤伟顺从一年回国数次的「海鸥」,两年前正式下海,和老婆一起搬回中国,创办上海威佑商务咨询公司、深圳才外才信息科技公司,并担任两公司董事长。

除了质优而价廉的人力成本,尤伟顺特别感受创业必须「贴近市场」,「贴近市场才能灵敏而准确掌握市场动态,并迅速做出反应!」

「担心回国发展不成功,或脚踩两只船,既想享受美国的好处,又想享受中国的好处,无法全力以赴。」尤伟顺认为,做事业者最忌这一项,这也是他本人从海鸥到海龟(归)的深刻体会。

世界日报/

最新评论

时代商务
时代商务
爱书书店
安妮理发
牙医
广告招租
广告招租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圭尔夫华人网

GMT-5, 2024-11-24 04: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