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驻多伦多总领事罗伟东在领区媒体每日动态新闻网(The Daily Scrum News)和《加拿大商报》发表题为《这个“锅”,该中国新能源产能背吗?》的署名文章,介绍中国新能源产能的基本事实,批驳所谓“产能过剩论”。全文如下: 近日,加拿大联邦政府宣布自7月2日起就提高中国电动汽车关税启动为期30天的公众咨询,并表示加拿大汽车工人和汽车行业正面临来自中国的“产能过剩”政策等“不平等竞争”。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以及中国对外输出“过剩产能”俨然已成跟风炒作话题。中国新能源产能该背这个“锅”吗?真相究竟如何?这里,我愿和大家探讨一些基本事实,关于中国新能源产能的ABC。 首先是先进产能(Advanced Energy)。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新能源产品正是助推全球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的优质产能,中国新能源产品为推动绿色创新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了60%和8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可见,中国新能源产能不是“过剩产能”,而是契合全球绿色转型需要的先进产能、优质产能。 其次是蓬勃需求(Booming Demand)。去年年底,加拿大联邦政府宣布雄心勃勃的电动汽车目标,计划到2035年逐渐淘汰燃油汽车和卡车销售。许多其他国家也将推广普及新能源产品提上日程。在当前旺盛的国际市场需求面前,新能源产能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中国新能源汽车去年出口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满足旺盛的国际市场需求提供了可及、可负担的解决方案。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中国显著提升了清洁能源技术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绿色技术成本。 最后是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s)。一些人将“出口”与“产能过剩”画等号,认为中国出口新能源产品是因为“产能过剩”。早在200年前,大卫·李嘉图就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在各自强项产业的产能大一些,在其他产业的产能小一些,这是由各国的比较优势决定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型企业在设计产能时关注的都不只是本国市场,而是放眼全球。 美国生产的芯片约80%用于出口,德国、日本生产的汽车分别有近80%、约50%用于出口,波音、空客生产的大量客机也是用于出口,这都是基于各国在相关领域的比较优势。同样,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仅约12.7%,也是基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结果。 此外,也有些人认为中国新能源产品的比较优势是中国政府大规模补贴的结果。事实上,某种形式上的补贴是常见做法。美国有《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加拿大也对新能源行业发展实施补贴,欧洲很多国家也是如此。因此,指责中国补贴并不公平。何况中国政府只在新能源行业研发阶段提供补贴,完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中国新能源产业真正脱颖而出,靠的是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聪明才智,靠的是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完备的产业体系为依托,靠的是不断的科技创新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塑造。 通过上述基本事实,想必大家对中国新能源产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一些政客向中国新能源甩锅的企图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中国的新能源产能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优质产能、稀缺产能,“产能过剩的锅”不背!一些人违背经济学理论和市场规律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不过是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而寻找托词,无论从现实还是未来角度,这一论调都站不住脚。 必须看到,中国与加拿大都是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和受益者,都致力于推动贸易自由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在新能源产业合作领域,中加应当也完全可以做伙伴,携手一道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贡献。 来源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