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会员

- 积分
- 62
- 金钱
- 2820
- 威望
- 62
- 注册时间
- 2010-9-10
|
% ]9 ^9 w q; t# a- f# N# A. D( T' Z 今年8月17日,香港高等法院对2014年非法“占中”分子黄之锋、罗冠聪和周永康等进行了改判,由“进行社会服务或缓刑,无需入狱”改判为“即时监禁6到8个月不等”。这本是彰显法治公义的事儿,但让人不解的是,首先跳出来表示反对的却是些一贯标榜民主、法治的西方政客和西方媒体。判决出来以后,有美国政客第一时间出来发起“联署声明”攻击香港法院,还有的耸人听闻地称审判为“政治迫害”;有西方媒体“巧妙”引述“匿名消息”,意图指控特区政府律政司是“政治审判”;更有美国某参议员毫不遮掩表示,将促请美参议院通过所谓“香港人权及民主法”云云。
' p( s9 q! N- l+ ]说起来,“洋大人”们如此“义愤填膺”,里面少不了香港反对派喜欢“告洋状”的功劳。! b4 z/ f1 U& c" y, r/ p
回响/ s3 D+ g5 B0 S. |
且看反对派们是如何“告洋状”的。8 Q4 t9 M+ p6 z F
在法院判决前的5月3日,在美国会与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举行的题为“主权回归20周年,香港模式能否持续”的听证会上,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香港众志”秘书长黄之锋等一并出席“作证”,原港英政府末代总督彭定康以视频方式参会。李、黄等对香港回归20年来落实“一国两制”的情况提出指责。+ G9 X2 ~3 j+ h3 W1 B9 {7 d
2007年香港市民怒骂李柱铭为汉奸 5月1日,黄之锋在美国传统基金会发表演说称,希望美国国会能恢复“香港事务议员团”,同时希望台湾“立法院”能成立一个“香港事务议员团”,关心香港民主进程。他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声称,“一国两制”已经变成“一国1.5制”。
+ Q- V5 I1 v# E C3 p; X8 \9 A( m念念不忘,就有回响。洋状子递上去,“洋大人”就帮忙。一向在干预中国内政和特区事务上声誉欠佳的“中国委员会”中的右翼势力,在黄之锋等人还未宣判就已经发出声明,说什么“雨伞运动领袖被政治检控”,还说,“当中国政府不再遵守《中英联合声明》的承诺时,美方须重新评估政策上赋予香港的特别地位”云云。) ]: K: F4 K/ o* b- M$ Z2 z! J
反对派借“洋大人”之力而施压中国,一方面有现实考量,制造出有“国际影响”的事件,比如非法“占中”,容易引起国外政府的关注及不明真相民众“同情”,借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同样有着比较深层的心理因素,那就是一些人的殖民地心态。2 l1 \) Y# B: L6 r* f5 y9 N5 P
进退
5 n `8 g# x) }! _香港20年前就摆脱了殖民地的地位,但某些人的殖民地心态似乎还有不少残余。他们被原来的宗主国抛弃了,却迟迟不能融入到新的体制,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变局。总是觉得大不列颠的那一套民主、自由政治架构最好。
" q8 G4 V8 A+ j1 r. c* S香港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早在1985年,就成为59名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中的一员。就是这么一个被英国记者评价为“苦行僧”,有“殉道者的勇气”的人,却是“告洋状”的专业户,足迹遍及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政坛,孜孜不倦地说香港的坏话,唱衰中英联合声明,唱衰“一国两制”构想。
6 [. H* X9 i1 h6 T2014年7月,他和原香港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在赴英告状期间受到冷遇,无法见到英国首相卡梅伦。失望之余,转而指责英国政府在“北京威胁限制香港的自由”之际背弃这个前英国殖民地,与他俩“偶遇”美国副总统拜登形成鲜明对比。因为拜登没让他们白等,当面表达了对香港民主的支持。 i0 e. P2 b D( B
没办法,香港社会一些政治力量对伦敦的政治影响力念念不忘,可如今英国政府在内政和外交上应接不暇,对于蓬勃发展中的中国,日益采取务实的立场。当前,反而是美国对香港的“兴趣”和“关注度”更高。类似的“英退美进”,不能不让人心生警惕。
7 P& t$ @$ m. B1 \+ J- n; x& x- [* @在过去几年中,香港特区所经历的违法“占中”、“雨伞革命”等政治过程中,都有美国一些政治力量频繁活动积极介入的影子。7 y# q4 z1 L9 t* b: v/ h3 P8 b3 t9 Z
奖赏
4 {* b2 {3 v2 b0 ^7 ^* W x当然,“告洋状”除了“情怀”,更有名有利有政治资本等现实利益在等着。年轻的黄之锋们学习成绩一般,但数学应该很好。他们早就算明白了,只要肯打肯闹肯对抗,就会获得美国国会听证会演讲、美国名牌大学预留学位和“奖学金”以至《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的各式奖赏。
: |/ T' ]: C: }: B K8 H- g在登上《时代》封面后,纽约时报中文网的报道对黄之锋不吝溢美之词,“香港——抗议者的人海吞没了香港市中心,人群中站着一名戴着厚重的方框眼镜、留着西瓜头的少年。他低沉的声音被欢呼声所淹没,但人群不以为意:他们认识他,知道他想说什么。他就是17岁的学生活动人士黄之锋。在这场动摇了中国政府对香港的控制的民主运动中,他一直处在中心。”《纽约太阳报》在2014年10月的文章,更是叫嚣黄之锋应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并强调“这是他应得的”。
& ^2 N+ ]- K( ?! @. K( L" Q! R: ]成为西方政界和媒体的宠儿,想想,还有比这个更能让“占中”年轻人为之激动疯狂的吗?这种“告洋状”的激励效应,确实不容小觑。
% S0 B5 T; \7 U6 n" b) {但大多数“占中”者不知道的是,早在运动开始之初,有香港媒体就曾揭露黄之锋与美国千丝万缕的关系,称其为美国一手栽培的“政治新星”。2012年8月,时任美国驻港总领事杨苏棣与黄之锋父亲黄伟明、公民党主席余若薇4次开会,内容包括如何更好地“栽培”黄之锋。, L: a+ e* h3 [0 u0 n- V9 L# _
黄之锋们很明白,他们的主要工作绝非口中声称的市民利益、民主、公义等,而是以此为名大肆阻碍施政,制造社会撕裂,策应国外某些人想在香港插一脚的策略,让其在涉华谈判时增加“香港人权”的筹码而已。! h0 a# C% m; k/ Y1 u. t, `
反问
' _: A/ G2 J. T3 G( ]反对派们明白,“港独”等激进主张在香港本地没有足够市场,不对外部势力做有意迎合,“占中”后集聚的政治能量只能越来越萎缩。
2 I; D8 P) ~. C7 W: ~- I2016年3月9日,另一位主张本土独立的“本土民主前线”的梁天琦,与党友黄台仰被爆出与美国领事馆两位官员私下见面“告洋状”。对方要求梁天琦等日后事先向美国领事馆报告类似“旺角事件”(即旺角暴乱),方便美国政府及时了解并引导事态发展。该官员还提出,美国政府可以考虑通过NED(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对其给予资金援助。
1 F6 K7 W" k; ~% [2 Z3 S% G
- b5 n, s6 d* [# z( N- u( I
7 G, |- E# k8 H6 J' U. O8 n) W) V/ ~' c% ~4 S
Z1 Q" u. d% w4 p) [7 l
! U3 a7 G; v5 x' d. A4 f" L" k* \/ P& r& v$ x
# Y( U/ X; u! c+ R4 D9 q$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