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会员
- 积分
- 62
- 金钱
- 2820
- 威望
- 62
- 注册时间
- 2010-9-10
|
挖耳勺、发卡掏耳 当心损耳
2 v# x6 [6 y" g. i( a/ F
" q- B1 c# q. r: {8 Q 掏耳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进行的“活动”,不光是为了干净,还因为掏起来特别舒服、过瘾。$ m; l& a7 Y4 O- o& ~
, E# L& |, D7 o" X! f9 A9 d 有的人耳朵痒了,常常挖耳勺、用发卡、火柴棍儿等掏耳朵,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 J4 }1 d" }. I6 Z$ H/ d5 d
; H6 p2 a& k9 c8 p D 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 J. s( ^3 a9 z1 C" z! s
1 l2 L* u) l6 g 常掏耳易诱发乳头状瘤 l0 f( C \& |( A( g
7 @. w0 ]4 f# ~ ~8 f 经常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会越来越多。长期掏耳朵的慢性刺激还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我国自从废除理发师用剃头刀挖耳朵的做法后,外耳道乳头状瘤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R6 R! G l' R* H, V
! j: f. r6 u8 n+ ^9 ]
耳屎是用来保护耳朵的?
$ f3 q; f# l8 q, y6 R5 a/ \. j
: x" ~( \+ }6 M! W0 |8 b% r% G 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 O8 K5 Q( Q9 [7 D# E
$ ]6 \; D0 g# i G/ k# ` 怎样掏耳# M6 e5 s9 h; o3 Z
' N% d2 y6 H- t J( V
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耳道皮肤正常分泌物结合皮屑等形成的。一般少量的屑状耵聍,会随运动时的震动和下颌运动自行排出,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千万别自己掏。如果真的痒得难受,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轻揉,或用棉签轻轻擦,但不要太往里伸。 |
|